該怎麼跟你介紹哥多華呢?

這是一座充滿儀式感的城市,我是說「進城」的動作。你將走上羅馬橋、橫跨瓜達爾基維爾河(Río Guadalquivir),漫步橋上,途中經過守護聖人聖拉斐爾(San Rafael)的雕像,可以聽見從不遠處傳來街頭藝人的演奏音樂,最後抵達橋門,那便是正式進入哥多華的入口。247公尺的路程你以為很短,但這是濃縮千年的歷史,從公元前1世紀古羅馬人開始興建,經過伊斯蘭的黃金時代,哥多華一度成為當時歐洲最富裕的大城市,最後由基督教的收復運動將多元文化和藝術交錯融合。

這是座混血的古城,剛剛跟你說了這裡有古羅馬、伊斯蘭和基督教三種截然不同的文化,建構了哥多華最終樣貌,風格無所不在。譬如橋門,原為羅馬城牆基礎、後來在文藝復興時期改建為石拱門。然後你穿越橋門、步入哥多華老城區,隨即映入眼簾的便是大清真寺—主教座堂(Mezquita-Catedral)低調又厚實的外牆。繞著外牆走一圈吧,我很喜歡牆面上伊斯蘭風格的馬蹄型拱門和幾何圖形裝飾,低彩度又帶有些許殘破的牆面真有歷經風霜的歷史感,沒有文字卻寫下千言萬語;走進清真寺庭院能看見文藝復興與巴洛克風格的鐘樓挺立著,你要知道那原本是清真寺的宣禮塔後被基督教包覆加蓋,走進鐘樓內便能看見原宣禮塔的圓頂,過去兩派宗教的對立衝突如今看來成了和諧與包容。

這樣的世界大同,在大清真寺—主教座堂裡更是無所不在。但首先你會先被紅白相間、由幾百根石柱組成的拱廊森林給震攝住,有些甚至沿用了更早期的羅馬遺跡,這一幕肯定是哥多華最經典的畫面,沒有之一。伊斯蘭藝術重視幾何、色塊與重複圖案的運用,紅白條紋正是幾何抽象化的一種具體表現。在燈光和灑落的陽光中,看似無限交疊的馬蹄形拱廊被營造出一種神聖又莊嚴的穆斯林禮拜空,但一轉身,彩色玻璃投射在柱面的光影又把你拉進了基督教的世界。當你正想跟耶穌說聲阿門,但一抬眼看見釘在十字架上的祂,被置放於穆斯林風格的波浪狀拱形下,再更高處又有巴洛克風格的教堂穹頂壟罩,是阿門也是阿拉,這才是真正的世界和平吧!

走出大清真寺—主教座堂後,一個轉彎便能漫步在老城區的蜿蜒巷弄,我總是在別人家門口流連忘返,因為這裡隨處都是摩爾人留下的庭院(Patio)建築特色,他們喜歡用植物、花卉或噴泉裝飾庭院,在哥多華尤其盛行,家家戶戶都各有風格、別具巧思。每年五月舉行的「庭院節」(Festival de los Patios) ,是官方於 1921 年開始推廣的「庭院比賽」,鼓勵民眾美化自家庭院並對外開放,是哥多華的一大盛事,許多人家可說是卯足了全力拈花惹草、爭奇鬥艷。大概是安達魯西亞的陽光特別好吧,我參觀了一戶又一戶的庭院,總覺得每朵花都極度盛開,也特別鮮豔,如同哥多華歷史寫下的每一章故事,各自獨特且精彩交融。

我決定了,以後都要跟別人介紹這裡叫做哥多花。

下一章節 來自西班牙的10封情書